【UAS】理事快讯|重庆市设计院:成渝金融法院建筑群的保护更新和活化利用
来源:hthcom华体会 发布时间:2024-08-24 23:07:19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确定进入了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提质的时代。在重庆,走在城市化进程前端的渝中区,近年来通过包括解放碑至朝天门绿色金融大道等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极大提升了城市形象与环境品质,而且使文商旅融合背景下的营商环境和城市活力得到非常明显改善,许多在上个世纪末因为发展需求迁出渝中区的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也重新回归。就城市的整体而言,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有高能级产业的带动与支撑,以提供城市更加健康、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动能。2022年2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成渝金融法院的决定》,这是继上海、北京之后,中国成立的第三家专门的金融法院,也是全国首个跨省域管辖法院。2020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久,重庆就明白准确地提出探索建立调解与仲裁、诉讼的对接机制,探索设立第三方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建立公平、公正和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成渝金融法院的设立,能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加专业集中地化解该区域金融纠纷,提升金融法治水平;而金融法治水平的提升,反过来又必然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促进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
金融法院选址落户渝中半岛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成因。自重庆开埠至抗战时期,在小什字片区的弹丸之地,最鼎盛时有愈百家国有与民营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时至今日,这一区域还保留有川康平民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四川美丰银行等不少银行旧址,见证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什字地区作为战时首都金融核心区的辉煌历程。如今成渝金融法院落地渝中区这一举措,既是为城市功能的产业深化提供助力,也是对金融区历史的一种时代回响。
在确定成渝金融法院落户重庆渝中半岛后,重庆市和渝中区政府迅速做出决定,利用地处小什字的包括著名的四川美丰银行旧址在内的五栋既有建筑,进行适应金融法院功能需求的修缮更新与活化利用。
项目范围内的建筑群,由五座建于不同年代的既有建筑和一座新建筑组成,整体活化利用这一建筑群落对传承该区域城市文脉,深化文化内涵,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
1935年落成的美丰银行,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先生设计,是一座七层高的现代装饰主义风格建筑。学贯东西的杨廷宝先生与承建商陶馥记营造厂,代表了中国当时最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最高的建造水准。2013年,美丰银行旧址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过去80余年历史中,这座建筑曾经历过四次不同程度的修缮和改造;由于种种原因,在没有强调原真性保护原则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修缮和改造,使建筑原有的历史信息流失较多,给此次修缮保护增添了许多难度。
与美丰银行旧址一并纳入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的,还有紧临新华路与美丰银行相邻的另外三栋建筑,均建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是抗战时期的建筑遗产。被纳入重庆优秀历史建筑名录。其中新华路68-72号,是一座地上四层和地下一层的沿街排屋式建筑,作为风貌建筑被纳入传统风貌区;新华路66号,是一座多层红砖、坡屋并局部下吊一层的建筑,因其建筑形式具有陪都时期同类建筑的地方和时代特点,被纳入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同样被纳入该名录的还有与之相邻的千厮门1号建筑,因其两层合院建筑布局和正立面的装饰纹样等而在此环境中显得独具特色。这组建筑因为年代较为久远且战时背景下设计、建造的标准不高,日后缺乏妥善维护且经历多次改造或加建,建筑破损严重,既反映了建筑个体生命周期的变化,也是小什字金融核心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从繁盛到衰落历史演变的写照。此次因金融法院建设需要,对这一建筑遗产群体进行系统的修缮保护与活化利用,对于重庆母城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复兴与弘扬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除上述四座历史建筑以外,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原市银监局办公楼,位于美丰银行北侧,是一座平街以上十六层并下吊四层裙楼的现代风格高层建筑,与美丰银行呈轴线对称布局。由于银监局的搬迁,改造前楼宇大部分处于无人使用与管理的空置状态,此次活化利用,除对其空间布局和流线做适应金融法院功能需求的改造以外,对建筑的立面形式也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以使其与整个建筑群体和周围城市环境更和谐统一。
组成成渝金融法院的建筑群地处重庆繁华的城市核心区,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山地环境之中。六栋建筑中除五栋属既有建筑保护利用和修缮改造外,另有一栋大多数都用在法庭功能6层建筑,位于场地北侧,为此项目中唯一新建的建筑。整个建筑群建设背景与修建年代跨度大,建筑形式和规模也有很大差别,要在如此逼仄、多样的空间里布局一座现代化金融法院的复杂功能,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不仅需要整合、统筹原本独立的建筑空间与功能流线,协调新建与既有建筑的关系,还需要针对历史建筑保护的不一样的等级和限制条件,处理相关技术问题,均构成设计的难点和挑战。为此,设计采取一系列策略,通过确定功能定位、整合功能布局、梳理复合立体流线、优化空间结构、协调各建筑之间以及该建筑群城市环境间的与形式和色彩关系等,重塑这一历史地区的新形态,延续历史建筑新生命。
金融法院由办公、法庭、相关配套实施以及布置于美丰银行旧址的金融博物馆等组成,其中不少功能空间对建筑尺度、跨度及室内高度等有较为明确和严格要求。因此,需要在既有建筑中针对原有建筑等级,对活化利用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梳理、界定和统筹安排,明晰各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和空间需求,通过对既有建筑空间的分析、整理,推演出新建建筑的空间体量和布局需求,将新旧建筑有机结合,使历史建筑群成为承载金融法院完整功能的载体。
四川美丰银行作为国宝级文保建筑,其室内空间本身就是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从入口至大厅的三进大门所形成的空间序列,以及负一层所保留的金库库房所展现的精致工艺等,都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设计中严格遵照原建筑规划设计图纸做修缮保护,并赋予美丰银行与金融法院相对独立的功能,将其作为金融与法治博物馆,供公众参观游览。对其他几幢历史风貌建筑,在对其外部空间和形式进行保护性修缮的前提下,对内部结构和空间进行适应功能需求的更新改造。其中千厮门1号,处于其他建筑围合形成的院落中央,其形式风格也与周围建筑有明显差异,设计在保护其外立面形式、坡顶造型和墙面纹样等前提下,将内部空间打通整合,形成一个独立的集中式空间,作为发布信息的多媒体中心。
金融法院设计需要面对的难点还在于整合复杂多变的既有山地空间。山地空间的特质决定了设计不可以通常的空间理念思考和处理城市与建筑群的关系,而一定要通过建立立体复合的交通组织方式,使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山地空间也为解决功能所需各种出入口的设置增加了难度。我们在设计中充分的利用建筑、城市道路与内院空间等不同场地标高,以及平街层和吊层出入的不同方向,分别设置办公、公众、观展等互不干扰的流线,并保持各出入口的独立性。在法院内部,也通过立体复合方式组织与串联法院内部各功能单元,使该建筑群在有机融入城市整体的同时也保持自身的协调性与合理性,从而将山地复杂的交通组织难点转化成为解决复杂功能的优势。
金融法院作为一个整体项目,要解决不同年代、背景的建筑如何在形式和风格上呈现出整体协调的关系,特别是建筑形式语言和色彩的协调。文物建筑的保护需要遵循原真性的保护修缮原则,我们在四川美丰银行的修缮设计中遵照这一立场找寻线索,依据杨先生当年的设计图纸及收集的相关历史资料还原建筑风貌。通过忠实还原泰山面砖、刷假石等特色材料、工艺和窗墙纹样,以及女儿墙檐部、屋顶钟楼等细部做法等,很好地复现出建筑经典的现代装饰主义风格。对于新华路66号、68-72号两栋沿新华路历史建筑的修缮更新,整体尊重和还原了原建筑红砖坡顶等建筑特征,但在其开窗方式等立面细节上运用了与金融法院建筑功能和性格更相匹配的形式语言。而对于与历史建筑群紧邻的新建建筑,由于尺度和体量与既有历史建筑群相似并在国内和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联,因而采用了与新华路66号、68-72号同样的立面形式和建筑语汇,使更新建成后的建筑群浑然一体。原银监局大楼的改造,保持原有对称于美丰银行的格局,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对立面进行更新改造,同时将建筑顶部做逐层退台处理,增建四坡尖顶,以优化建筑的天际轮廓线,突显该高层建筑在整个现代装饰主义风格的统筹匹配建筑群落中的统领地位。
金融法院设计的挑战还体现在要把数栋原本互不关联的建筑和无序的空间环境整合成为一个具有复杂功能需求的整体,为此不仅需要梳理出一个整体的空间秩序,深度处理各建筑的平面功能关系,而且还需要面对因多栋建筑内外部空间的转换、启承而带来的矛盾和难题。设计对于内外空间营造的创意,是通过化繁为简的手段,充分的利用原有建筑方位、标高、体量关系等等变化,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五幢既有建筑和一幢新建建筑,巧妙地组织成为一个围院式空间结构,而使改造后成为单层集中式空间的千行街1号建筑处于围院空间中央,形成院中院的空间布局。该内院空间,起到了办公与法庭审案中法官内部动线的转换作用,也承担了办公人员的对户外活动的使用需求。由于千行街1号与周边建筑相距较近,使内院空间显得逼仄狭窄,为此,在新建六层建筑的设计上,采用底层架空的方式,形成一个室内广场空间,无形中扩展延伸了内院的活动空间和视觉效果,避免了该建筑对于处于围院中央的多媒体中心的压迫感,拓展了原本狭小的内院空间,打开了户外活动中的整体视野。这既是出于对千行街1号这栋合院式历史建筑的尊重,更体现出设计对金融法院整体功能的统筹思考、深度推敲与精心安排。
另外,由于六栋建筑各自独立,采用架空连廊联系各建筑便成为功能空间联通和强化建筑群围合感与整体感的重要手段。为显示和表达新旧之间的对比,设计采用了体现时代感的玻璃连廊,在保持各建筑独立形态的同时强化相互之间的功能联系。对于空间营造的创意,还体现在处理重要的出入口关系和室内空间的改造等细节上:在办公入口的路径设计里,通过改造连接廊桥,加设灯柱与红色扶手,同时强化大门形式的历史厚重感,既强调了大门及其环境与主体建筑形式语言的统一,又强化了大门内外空间的序列感和仪式感;改建办公楼入口门廊,优化原办公楼入口空间形象,形成两层通高大堂,并与内部动线有效衔接;对原新华路沿线的历史风貌建筑首层入口做改造,保证入口门头与历史建筑在比例与尺度上的协调,同时对大门和立面窗、墙细节进行精细化的设计。
总之,金融法院建筑群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的设计涵盖了从城市空间到建筑环境,从内外空间到建筑细部,甚至包括门窗样式、灯光效果、功能用房名牌等种种细节的考虑,使这一建筑群落通过功能、空间、形式、色彩等诸多方面的整合,最终呈现出金融法院与城市环境的整体有机性和建筑群自身的整体协调性,以及建筑群体在形式语言叙事上的完整性;街道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设计将建筑置于城市街道环境和背景中,探索建筑与城市的深层关系,既关注历史建筑的“保护”,又注重整体环境在新时代新需求下的活化利用,让这个走过近百年的城市区域焕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表现出对城市历史的极大尊重,彰显出敬畏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态度和精神。
项目名称:新华路旁边的环境综合整治—水巷子片区城市更新EPC项目(成渝金融法院)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余水,许书,王森平,郭海涛,陈世林,李刚,李姗珊,王倩倩,张胜曦,邹建,王姝,王惟,李育峰,董晓冰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冯驰,张陆润,陈健,李慧,杨野,王博珩,胡江,赵德强,付庆峰
土建施工图设计:汤启明,徐向茜,许书伟,张普春,涂德方,穆怡夫,袁士硕,李林,陈娟,李怡,梁成开,王凯宇,阳玉云
景观方案深化/景观施工图:刘杨,颜禾,黄寅秋,张豪/陈玮玮,黄月,龙智杰
EPC联合体&实施工程单位: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重庆港庆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信息智能化设计/施工: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捷旭科技有限公司
金融博物馆展陈设计/施工:苏州金螳螂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成实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