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与做法101丨湖南省长沙市:“四步三导双向”绘就国家课程方案转化落地的“施工图”
来源:hthcom华体会 发布时间:2025-03-19 12:42:02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我们大家一起来看地方和学校的阶段性经验与做法——
2023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转化工作。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湖南省长沙市深入开展课程方案转化落地的区域推进行动,注重整体谋划、系统布局、全域推进,构建了“四步三导双向”的区域课程实施规划实践模型,课程改革、教学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正迈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一是学校领导乏力。一些学校书记、校长及教师眼中“有课时无课程”,课程整体育人的意识淡薄,针对学校课程进行顶层设计的能力不够,存在“重课时轻课程”现象。
二是教研转型滞后。教研机构的转型发展滞后,教研人员缺乏课程论的教研视角,在教研主题、教研内容、教研范式上缺少对课程、教材、教法的统整推进意识,存在“重教学轻课程”问题。
三是行政统筹不足。缺乏统一的行政督导、检查、评估,依赖基层学校的自发组织,造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办与民办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存在“重放权轻统筹”问题。
四是数智支撑乏力。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教师主动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愿望不强,数字化场景运用能力不够,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地融合教学的效果欠佳。在资源建设方面,与新课程新教材相匹配的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比较薄弱。
长沙市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需求导向与创新导向相结合,锚定“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总体目标,建立起强化课程领导力、教研引领力、行政督导力、数智支撑力的“四力协同”课程改革运行机制,以学校为基石,突出学校行动主体地位,回答“谁来转化落地”;以教研为引领,突出教研部门专业支撑功能,回答“谁来引领指导”;以行政为依靠,突出行政的统筹协调,回答“谁来督导推进”;以数字赋能为辅助,回答“如何赋能支撑”。通过“四力协同”着力破解课程教学改革的困境,探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长沙方案。
立足区域特点、传统优势与教育实际,长沙市进一步构建了“四步三导双向”的区域推进实践模型,引导学校将课程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活动,打造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结构与育人体系。
课程方案转化落地是个系统工程,为此,长沙市建立了“培—审—督—展”的区域“四步”推进机制。
一是“培”。面向书记、校长与教学副校长、课程中心主任、学科教研组长,分别开展“新课程·新方案”“新课程·新教材”“新课程·新评价”等系列培训活动。
二是“审”。由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安排教研部门对区域内学校提交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审核备案管理。市级层面组织专家对40所市直学校的方案进行审读,逐一提供书面审核反馈意见;先后开展两批多组的现场陈述、答辩与交流活动,学校主要领导现场陈述学校方案制定的过程与逻辑、课程设置、实施关键策略等内容,提高书记、校长与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分析与诊断、决策与谋划、执行与创新等课程领导力。
三是“督”。制定《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五年实施规划》《长沙市义务教育学科教学实施指南》《“六维”品质课堂观课量表》等文件,组织研发新备课本、听课本,组织教研基地研究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专题,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将学校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和实施情况纳入日常教学视导、教学调研、“薪火行动”等教研计划,指导学校将课程实施方案实施落地。
四是“展”。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将遴选的优秀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汇编成册,做成电子展板,连续三年组织并且开展市级学校课程规划的展示交流活动。针对关键领域与难点问题,组织“集团学校文化与课程融合创新探索”“城市小规模学校课程建设现场观摩与经验分享”“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建设经验分享”“跨学科主题学习培训活动”“数智化课程教学改革”等专题展示交流活动。
区域推进课程实施离不开专业支撑,长沙市系统布局,构建了培训引导、实践指导与评估督导相结合的“三导”支持体系。
一是开拓资源,培训引导。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课程发展指导中心,配备课程建设专兼职教研员5名,每个区县配备了一名课程建设教研员,负责区域内统筹性、综合性的课程指导与培训工作,提供20个课程建设专题的培训菜单供学校选择。与教育部湖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进行深度合作,组建长沙市课程建设专家库,遴选指导专家25人。通过市级研训、区县研训、校本研训,共开展书记、校长课程领导力讲座100多场次。
二是研发指南,实践指导。精心研制《关于推进新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的通知》《长沙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指导意见》,并附录《长沙市中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参考框架》。组织名师专业力量,研发了“学期课程纲要模型”“大单元教学模型”“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型”“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模型”。
三是建立标准,评估督导。研制发布《长沙市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评估标准》,明确了功能与定位、背景与分析、理念与目标、设置与结构、实施与创新、评价与应用、支持与保障等7个维度共16项指标,为学校自查、区域审查与督导提供标准,为学校课程方案研制提供支架。每个学科结合学生核心素养研制了《如何测评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命题指导手册》
建立“纵向到底,层级管理”和“横向到边,创新实施”的“双向”覆盖格局。纵向上,建立课程建设的“市级规范引领——区县深化推进——联片(集团)深研共享——学校具体落实——科组创新实施”的五级联动机制。在课程方案审核、课程纲要审议、课程实施与管理、课程质量监测、综合素养评价等方面做到同步推进。横向上,在对公办学校进行课程实施方案备案管理、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明确责任主体,各区县对辖区内的民办学校、子弟学校、行业办学等实现全覆盖管理,同步审核与答辩、督导推进,再结合独特的资源优势,进行创新实施。同时,还通过长沙市“人人通”数字化平台,助力跨学科教学、规模化因材施教,让教研从管理型走向自主型,从单一型走向综合型,从经验型走向循证型。
通过区域整体推进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行动,长沙市课程教学改革的氛围日益浓厚,学校课程实施的品质逐步的提升,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态趋势初步形成。
(一)“一校一案”规范办学行为。两年多来,长沙市100%学校完成课程实施方案审核备案工作,实际做到“一校一案”。审核备案的课程方案作为学校面向社会、家长和师生作出的庄严承诺、明确约定,对规范学校课程开设、课时安排等方面作出了全面安排,是学校规范办学行为的基本遵循,为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奠定了基础。
(二)“一校一品”助推优质特色。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育人路径进一步明晰,基本形成“一校一品”优质特色发展的局面。全市学校形成了积极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各级各类学校聚焦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申报立项省级教改项目318项,形成教改共同体23个、网络教研联盟30个,每年举行各类教学开放日活动200余场次。
(三)“一类一策”促进优质均衡。通过组建专家团队,开展“薪火行动”40余场次,对城市小规模学校、民办学校、子弟学校等进行“一类一策”精准指导。一批城市小规模学校通过科学分析、资源重组、整合布局,破解了教育教学难点,全面焕发“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的优势,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中国教育报》2次对此进行专题报道。
(本案例由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军山、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建设教研员刘翠鸿撰稿,由教育部湖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指导)
长沙市在国家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中,立足区域特点、传统优势和教育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需求导向与创新导向相结合,提出了强化课程领导力、教研引领力、行政督导力、数智支撑力的“四力协同”课程改革运行机制,构建了“四步三导双向”的区域推进实践模型,系统探索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机制、支持体系与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特色鲜明,创新性、操作性强,对于区域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示范、借鉴价值。(教育部湖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