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推荐 中国绿色财政发展报告(2023~2024)
来源:hthcom华体会 发布时间:2025-01-26 04:00:15
绿色财政是政府为了防范化解生态领域公共风险所颁布实施的一系列财政制度、财政政策、财政监管等的总称,旨在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传统财政向绿色财政转型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公共风险攀升,因此公共风险理论是绿色财政转型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自分税制改革以来,绿色财政转型实践先后经历了初始期、加速期,目前进入深化调整时期。绿色财政转型实践在对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认知不确定性、制度建设不确定性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等问题。在通往绿色财政的道路上,需要积极应对全方面转型、重点转型、制度转型和协同转型等过程中的挑战。
2023年以来,财政政策支持污染防治向纵深扩展,持续推动生态补偿和重要ECO保护修复,推进能源转型,并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展望未来,财政政策尚需发挥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无论是从一般性转移支付还是专项转移支付的角度来看,转移支付的绿色化程度均呈稳步上涨的趋势。为了进一步推进绿色转移支付,需要科学界定其目标定位,在转移支付体系中有序体现“绿色”元素,并推进其制度化。通过对我国2013~2022年绿色财政支出的测度,发现绿色财政支出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财政支出绿色化程度也在加深。为了更准确地测度绿色财政支出,必须要格外注意科目设置、测度标准和测度方法等关键性问题。
产业低碳转型会对税收收入总量和结构产生复杂影响。政府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采取适当政策措施,确保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十余年来,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为推动绿色采购,建议明确政府绿色采购管理的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完善法律和法规,拓展产品全生命周期覆盖,并强化社会参与。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底色,绿色财政核算是财政绿色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本书对国内外绿色财政核算的实践情况做梳理和分析,认为我国应适时修订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尽快构建绿色财政核算体系,加强与国民经济核算衔接,探索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市场交易平台。
通过梳理国外绿色预算实践,本书总结了绿色预算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具,并对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绿色预算方面的实践进行了综合评价。本书认为,我国未来建设绿色预算体系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长期财政规划与年度预算过程,建立绿色预算政策工具体系,建立完整的绿色预算监督和评估机制,完善绿色预算的公共参与和信息公开机制。在现有国际形势复杂的大背景下,国外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财政政策呈现出新的趋势。美欧绿色产业政策的共同点主要是“去风险化”,并试图通过定规则与制标准主导全球产业绿色转型的国际秩序。这将对我国造成一定的影响,应大力增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鼓励国内产业尽快实现绿色转型,发挥财政政策对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书建议,加强整体观念,发挥财政政策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的引领作用;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理顺生态环境领域的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推动绿色预算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综合效应;加强财政金融联动,发挥市场对绿色资源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适应绿色产业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完善支持产业绿色转型的财政政策体系。
刘尚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上一篇:港奥宝典6609V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