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来源:hthcom华体会 发布时间:2024-03-01 21:46:57
在区分政府供给和政府生产的基础上,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将是支持政府合法性的良好基础,也由此建立税制的公正基础。政府税收投入基建是在一定合理范围内成立的,因为所谓基建,特别是跨越行政区的项目不一定会为当地真正带来收益且做出投资。政府行为能纠正公共工程搭便车的问题,又因为强制力使得它可以实施有经济意义的公共工程,但也正因为此,也会走向反面。
激励机制需要存在制约,否则是不成立的;而且它若能有效,竞争或收益是不可少的。但是没有制约的激励,往往使之仅仅注重投资的自身收益,也会失去公共工程的意义。其实一个根本的制约就是公共工程需要具备合理的投资目标,特别要具有明确的受益群体。但是在普遍意义上,公共工程必带有服务公众的目的,为了区分市场能够主动参与且可以使得受益群体获得更好的投资产出,这里所指的是此工程的投资是政府合理的预算且政府本身没有办法获得直接收益,如果有,也是便利受益群体的经济活动增加了合理的税收。比如,落后的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城市的排污工程等,利益主体无法发起此类工程,除去搭便车还有由此带来的维护费用如何清晰计算。
其实,既然是公共工程,而且由政府发起,那么引入市场参与来获得政府供给也是顺理成章的。问题是投资主体是集权式投资还是分权式投资。前者能解决协调、策略等问题,但或不能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设立公共工程建设项目,甚或成为政府寻租、随意涨价造成双重纳税(交费)的现象。后者自然增加了协调、策略成本,但是在投资多元的前提下,契约得以透明,人们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自然会利于所属辖区的群体利益,由此达到最大化收益群体的收益。无论何种形式的投资,政府行为在公共工程的名目下,投资或发生转移,使得投资缩水,即使发生转移现象,不过在此假设下,集权式投资比分权式投资能轻松的获得更多的实质投入,此为“协调、策略”成本,使得公共工程容易获得较高质量。
在市场参与过程中,基建的质量易产生下降的趋势。市场参与的过程是存在成本的,成本在基准水平上会逐渐获得提高,因为市场之间的竞争会增强,而基建格局的扩大造成维护活动的增加,如此而来的是维护成本的下降,这是普遍现象、是投资形式不能够确保的。但这也造成了地区性基建缺乏的现象,不单单是市场参与不足造成的,也是由于上述两种成本的作用且维护活动不受重视造成的。不过,无论公共工程的投资形式为何与税收体制是相关的,这也影响了公共基建的质量和投资的大小。
集权化投资会产生集中投资的现象,在表达呼声强烈或者相关群体能获得利益表达的条件下得以实现。而分权化投资在地方上存在别的社会开支比如教育、医疗等的约束下,即使此不获重视也会成为必然的约束,公共工程的质量和数目也会受一定的影响;分权化投资也易引起小成本投资现象,地方上希望较快获得收益且预算紧凑,也影响了公共工程的建设。跨区域的分权化投资会因各地的财政状况不同或对基建的考量不同,其质量也不一。
人们利用公共工程,其实是利用其上的产品或服务,其最为基础和一般的收益在于纠正差异化造成的不一致。比如,一条公路的建设,人们在有无通行路线替代,通行频率、可预期的收益不同等的影响下,对之采取的态度和投资积极性就会不同。再者,人们在多条替代路线、多种天气情况下,将会获得不同的通行时间,对经济活动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这是公共工程立项的是合理的的标准,这样会制约集权化投资过分集中的可能性,也为分权化投资增加了可行的基础。公共工程的建立的后验在于保证公共领域未受侵害,其公共领域的边界得到维持,在此标准下,它的建设才会保证真正为公众赢得利益。比如,排污工程是企业、邻近居民不能单独完成的,但是如果此工程是在邻近居民私有地产遭受破坏或健康更受损害的条件下完成则违背了公共工程的意义。